close

  日前,貴州省正式啟動製造“空氣罐頭”計劃,7天內面向全球公開徵集“貴州空氣罐頭”創意設計方案,計劃使其成為當地特色的旅游商品。
  此消息一齣,頓時議論紛起,有反對者認為,從經濟學上講,政府的職能是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品,而官制“空氣罐頭”一齣,“很容易被公眾解讀為政府弄髒了空氣不補償我們,還要再賺一筆‘呼吸費’”,這種做法只會引發更多民眾對空氣質量的抱怨和不滿。並由此得出結論,中國的“空氣罐頭”只能民造,不能官造。
  此類反對意見如果站在“為生民立命”的立場,呼籲政府更重視對環境的保護,那倒也不乏警示意義。問題是,我們不能戴著情緒化的“眼鏡”,去解讀新聞事實,從中抽出偏離基本事實的意義。
  如果思維不鑽牛角尖,恐怕很少人會真的以為,貴州省製造“空氣罐頭”真就是看中了新鮮空氣這個所謂的商品“市場”,意欲以當地相對乾凈的空氣來大發利市。這裡且不論產業化製造“空氣罐頭”前景如何,就是從消費者角度說,將日常呼吸空氣方式改為“空氣罐頭”,這樣的替代性也並不具有多少現實性,至少目前還看不出這個必要(如果真到了這樣緊迫的地步,直接吸氧比用“空氣罐頭”不更解決問題)。
  另外,從經濟學上講,更是得不出“空氣罐頭”只能民造,不能官造這個結論。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的,空氣 、陽光之類物質在經濟學視界中非稀缺資源,所以傳統經濟學教科書並不把它們列入研究的對象。現在空氣居然也成了“商品”,這是因為污染使得原本不稀缺的空氣顯得“稀缺”,但這並不能改變空氣本身不具備產權性質的本質屬性。就貴州當地來說,“空氣罐頭”的空氣來源,並不存在資源的競爭性,國有企業可利用,民辦企業同樣也可利用,如果因此劃定准入範圍,反倒扭曲了空氣的公共屬性。
  其實,從貴州現已公佈的開發計劃看,只是把“空氣罐頭”當作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來打造,至於今後“空氣罐頭”內涵與外延可延伸旅游休閑度假、養生養老等健康產業、茶、酒、有機食品等特色產業,甚至可擴展到碳交易產業等,也無非是把空氣作為一種介質,而不是指望空氣“產品”本身來產生多大效益。否則,該省一開始就介入的不應當是旅游局,而是更具產業化能力的工業部門。
  事實也是這樣,根據公開的報道,貴州將充分利用包括良好空氣在內的環境優勢,至2017年,通過大數據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3000億元,建成全國領先的大數據資源中心和大數據應用服務示範基地。這才是貴州在下的很大一盤棋呵!
  不過既然是官制“空氣罐頭”,就有政府信用在背書,反過來會倒逼當地政府更重視空氣的保護,這樣的官制“空氣罐頭”有何不好呢?現在不光是貴州,另有一些地方也正躍躍欲試準備推出“空氣罐頭”,但願一起裝進的還有強烈的環保意識。
  (原標題:官制“空氣罐頭”,有何不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ppitm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